推广 热搜: 碳钢夹持器  济宁耐磨板  济宁清扫器  电液推杆  堆焊耐磨板  防溢裙板夹持器  电动推杆  密封条  导料槽防尘帘  向上金品耐磨板 

有人说,刘备最器重的不是诸葛亮,而是法正,有没有道理?

   日期:2022-06-02     作者:admin    评论:0    
核心提示:主公对待臣下应当是量才而用,对待左膀右臂的肱骨之臣则是区别驾驭,到了诸葛亮与法正这样的级别,都是刘备事业的顶梁柱,不存在器重不器重,而是权衡利弊,既要维护派系利益,又要考虑现实需求

主公对待臣下应当是量才而用,对待左膀右臂的肱骨之臣则是区别驾驭,到了诸葛亮与法正这样的级别,都是刘备事业的顶梁柱,不存在器重不器重,而是权衡利弊,既要维护派系利益,又要考虑现实需求。刘备在入蜀之后重用法正,我觉得首先是刘备对法正迎谋益州的政治回馈,以及对东州派官僚的政治拉拢;其次在诸葛亮近乎完美的人臣属性下,法正的人格缺陷又显得容易驾驭;最后则是庞统逝后,法正在汉中战场上的高光表现令刘备如获至宝。

蜀汉政权的派系划分三国时期其实很讲究地缘政治,曹魏、东吴政权的根基皆建立在世家大族之上,刘备集团是在徐州尝到豪族门阀的甜头,在荆州才开始建立氏族门阀的政治基础,到了益州面对更多势力团体,需要权衡和稳定各种利益。

刘备创业之初并没有太多资本,所以在刘备成功鼎立一方的时候,有人对早期跟随他的文臣武将称为元老派,顾名思义就是武将关张赵,文臣简孙糜这些人。这里唯有简雍是刘备的同乡,也就是说刘备并没有曹操、孙策那样的好生世,同宗同族也没什么有才之士,所以说刘备的创业更为艰难。刘备又何尝不想巴结一下世家大族子弟,但由于实力弱小,又是织席贩履之辈,只能结交社会底层屠猪卖酒、看门护院之类。刘备混迹于北方时,也曾向颖川陈氏的陈群、陈郡袁氏的袁涣、下邳陈氏的陈登等人投出“橄榄枝”,可惜实力不济,这些名流世家子弟看不上刘皇叔。

刘备真正在北方笼络到人才是始于徐州,陶谦去世之后,糜竺、孙乾等人就是此时跟随的刘备,刘备起兵的时候,张飞、简雍赞助了第一笔启动资金;糜竺则是东海郡朐县的巨商,他算是刘备的第二轮天使投资人,还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。曹操为了笼络糜氏家族,曾借着朝廷的名义授予糜竺嬴郡太守,授予其弟糜芳彭城相,二人不为所动,随着刘备辗转至荆州,算得上刘备集团的元老。由于这些人都是北方地区带入荆州的,故而也被称为北方派。

刘备算是重情重义之人,北方派在蜀汉政权中并不算出类拔萃的集团,势力也并不大,但关张二人牢牢地掌握着军权,拿下益州后,糜竺拜为安汉将军,孙乾为秉忠将军,简雍为昭德将军,皆在诸葛亮之上,这就是对元老们的政治回馈。到了荆州,尝到甜头的刘备更加看重世家大族的影响力,刘备在荆州最大的成功并不是攻城拔寨,而是拓展了政治势力,并由此结交了东吴这个盟友,诸葛亮、庞统、黄忠、魏延、刘封、霍峻、伊籍、“马氏五常”等都是由此跟随的刘备。这些氏族子弟的加入才让刘备集团的人才架构不再显得苍白无力,往往将这时期跟随刘备的人才称为荆州派。

刘焉对于益州而言也是个外来户,刘焉进入益州之后学着高祖烧了栈道,成为蜀中一个土皇帝,但益州本土实力非常排斥外来户,刘焉又是一位强硬的军阀,他不断培植外来势力,目的在于打压益州本土氏族的利益。所以就有了我们常说的东州派,东州并非地名,而是相对于益州来说,大部分外来势力都是从益州东部的南阳或北部的三辅等地进入的,这些外来势力就被称作东州派,他们辅佐刘焉父子统治了益州两代,成为与益州本土势力抗衡的重要政治集团。但老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,刘焉时期尚且可以通过强硬的态度压制,而刘璋就相对软弱一些,刘璋时期的东州派没有了强硬的后盾,就产生了过河拆桥的反感,益州本土势力在长期的压制下,就更加渴望更换门庭。所以刘皇叔的出现迎合了大部分东州派与益州派的愿望,最明显的体现于益州派张松、东州派法正的身上。

蜀汉政权的用人特色到了建安十九年(214),刘备夺取益州,当初从荆州逃奔刘璋的名士刘巴也终于被刘备收入麾下。这个刘巴可以称为荆州派里名望最高的一位(也有归为东州派的说法),当时的刘备还是东汉朝廷任命的左将军,刘巴被拜为左将军西曹掾,相当于刘备身边仅次于糜竺的文臣。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刘备人事任命的特色就是影响力越大官职越高,能力越大实权越高。刘巴与诸葛亮都是荆州派,诸葛亮背后的氏族联姻尚且无法与刘巴的影响力相提并论,那么刘巴自然要比诸葛亮的官职更高,而诸葛亮这种实干家被授予军师将军,署左将军府事,也就是说刘巴在将军府的地位更高,但诸葛亮挂军师将军衔,出谋划策还得诸葛亮来干。

刘备对于各地太守的用人策略是战略要地用能人,非战略要地用名人。比如蜀郡太守法正、梓潼太守霍峻、巴郡太守张裔、巴西太守张飞、犍为太守李严、宜都太守孟达,这些都是蜀汉政权里的堪当大任之才。而至于州内的广汉太守习桢、巴东太守辅匡、汶山太守陈震、江阳太守刘邕、固陵太守刘琰等,都是名气要比实力大的氏族子弟,而且这里以荆州派为主,元老派、东州派次之,带有明显的回馈色彩。对于东州派,刘备入主益州更是不能寒了众人的心,如吴懿这种拼死抵抗的降将,刘备依然能拜为护军,参与亲卫的统领,摆出一副宽厚人主的姿态,且因吴氏一族早成蜀中豪门大户,刘备入了蜀便迎娶了吴懿之妹。再如东州派大佬级人物许靖,刘备就是一百个看不入眼,也要拜以左将军长史,后来还一步步提拔为文臣魁首。

随着刘备的事业越做越大,攻下汉中后,刘备得以晋升为王,这个阶段的刘备处于事业鹏飞期,用人上更加倾向才干,在重要职位上以能人任之,出现了法正的地位超越了刘巴、关羽的地位超越了马超(马超在初入益州时的名头要高于关羽)、魏延被破格提拔等等。而从汉中王到称帝之间时间较短,且经历了荆州地区沦丧的重大事件,这就为刘备调整用人策略提出了要求,唯才是用的方式不能得到延续,因为荆襄地区的士族门阀无法继续为刘备提供人才输送。从地缘政治来讲,荆襄士族只希望家乡平稳繁荣,君主只是他们的利益代表,东吴显然要比刘备更具实力,且吴之四姓“顾、陆、朱、张”,武力强宗阳羡周氏,吴兴沈氏,钱塘全氏,皆在政治军事上赢得东吴掌权者的鼎力支持,成功案例对于荆襄士族更具吸引力,所以刘备集团在地缘上失去荆州以后,就彻底失去了荆州的人才基础和士族支持。

其实放眼刘备集团的人才架构,荆州派与北方派是基础核心,但到了蜀汉后期出现大规模人才断层,这就是因为两大派系是跟随刘备出走益州,远离士族门阀的宗族所在地,而且这些宗族集聚地分属曹魏集团与孙吴集团,多被两大集团拉拢,那么刘备集团只能在东州派与益州本土派中攫取人才,赢得支持。这也是蜀汉政权灭亡的重要原因,刘备托孤时尚能文托诸葛,武托李严,以荆州派与东州派为顶梁柱。夷陵一战中,刘备出征带了大批中生代,但随着冯习、张南、傅彤、马良等中青年骨干人才折损殆尽,加速了人才断层,故而益州作为根基,其本土士族越发的重要。诸葛亮在政治上选贤任能,将李严扳倒的实质是杜绝两大派系争权夺利,促进两大派系融合,并在生前大力提拔益州本土人才,力图让蜀汉政权走出派系对立的漩涡,诸葛亮的政治智慧在这一点上发挥的淋漓尽致。

诸葛亮去世后,他一手培养的益州人才逐步挑起大梁,成蜀汉政权后期的主要政治力量。这里诸如蜀郡成都人张裔、巴西阆中人马忠、巴郡南充人张嶷、巴郡宕渠人王平、巴西汉昌人句扶、巴西西充人谯周等,蜀汉中后期三大战区都督中,北王平、东邓芝、南马忠,蜀人占据两席。可见蜀人治蜀的人才格局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态势,这里不仅仅是因为人才隔绝断层,还要归功于派系之间的内斗。诸葛亮尚在时还能平衡各派,聚集力量为国效力,但待其去世以后,内斗再起,以魏延杨仪为典型,甚至不惜损大动兵戈,这也是益州本土势力崛起的契机。

“如遂极武黩征,土崩势生,不幸遇难,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。”——《仇国论》益州本土势力的利益需求与东汉末年所有士族门阀一样,保境安民才是政治导向,所以蜀汉在诸葛亮北伐时期的阻力较小,姜维北伐时期的阻力较大。姜维甚至一度躲避黄皓陷害,逃往沓中屯田,看似宦官作乱,实际上是益州政治团体利用后主对他的宠信,将政治愿望赋予宦官,以阻碍穷兵黩武的北伐。谯周为此写过一篇《仇国论》,矛头指向姜维,而到了邓艾兵临成都,劝后主投降的皆是益州土著,谯周也因劝降之功被拜侯封爵。这里很容易理解,蜀汉政权北伐是以益州财富、丁员做基础,这与益州本土士族毫强利益相违背,历经刘焉父子、刘备父子的统治后,曹魏兵临城下,他们更愿意和平投诚,避免家长遭受战乱,因此也甘当魏军入蜀的领路人和劝降帮手。

法正的任用由上述内容回到法正的任用上,我们可以将历史时期推回到刘备入蜀之前。法正从根本上算是东州派,他本家为关中名士,建安初年逃难至益州。时益州主人刘璋并不识才,法正在益州属于怀才不遇,内心具有更换门厅的驱动,益州本土势力长期受到打压,但本土士族并没有主政意愿,所以也有迎立新主的需求。那么外来户法正与当地人张松不谋而合,打起了迎刘备入蜀的念头,张松谋划,法正执行,在二人配合之下,刘备入蜀较为顺利。

刘备攻蜀的核心是上述的北方派与荆州派,当时庞统作为军师中郎将陪行军中,是为刘备谋蜀的核心智囊,到了建安十七年(212),庞统为刘备策划出谋蜀三策,刘备采用中策顺利打到成都附近的涪城。刘备在庞统的辅助下一路战必克、攻必取,在涪城收降了吴懿、在绵竹收降了李严。与此同时,刘备令诸葛亮、张飞、赵云从荆州发兵,沿长江一线肃清外围后寻求会师,自己带着庞统攻打成都最后一道防线雒城。从涪城逃出的张任退至雒城继续顽强抵抗,庞统便是在此地被射杀。法正在此之前给刘备留下深刻映像,即识破刘璋不会采纳郑度所提出的“坚壁清野”策略,为刘备发兵坚定类信心,所以庞统死后,诸葛亮远在巴郡的短暂时期内,法正抓住了展现自我的机会,辅佐刘备取下雒城,兵临成都。随着法正的亲笔劝降,马超的增兵而至,刘璋再无抵抗之心,于建安二十年献城投降,此时张松、庞统都已亡故,法正名正言顺的成为入蜀第一谋功。

自古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,刘备入蜀应该很深刻的认识到投降派是他成功的关键(今十年后也是投降派把基业送给了曹魏),刘备是益州派系之争中的渔翁得利者,所以他坐稳江山的关键在于平衡各派利益,东州派的切入点就是首功法正。所以法正推举许靖,刘备准了,法正建议联姻吴懿,刘备照办了,在这个方面有人说是因为法正在蜀多年,具备一定的政治人脉。但我觉得法正在蜀不受重用,政治人脉并不是立命之根本,反而是其格局较高,所提策略确实切合现实需求,刘备采纳并非器重,而是君臣思维一致。法正被任命蜀郡太守,这是以成都为主要县城的益州大郡,刘备治所便设立在成都,若按国家论就是京兆尹的级别,是为益州郡守头把交椅,这种任命便是刘备认为法正的格局意识适合留在身边出谋划策。

“以正为蜀郡太守、扬武将军,外统都畿,内为谋主。一餐之德,睚眦之怨,无不报复,擅杀毁伤己者数人。”——《三国志.法正传》

法正的性格缺陷也很明显,史书中说他是睚眦必报之人,有恩报恩,有怨报怨,这种性格对于君主而言,给予恩惠便能驾驭。反之,太过完美的臣下并不是什么好事,君主猜不透臣下到底想要什么,比如诸葛亮,清贫如洗,不要钱、不要权、不贪女色,难不成想要天下?当然,历史证明了诸葛亮就是这样完美人格,但在刘备事业做大时,他又怎能没有顾及。刘备对于诸葛亮的任用如同汉高祖之于萧何,治理内政是其所长,那么就专心搞吏治、搞经济发展、搞民生基建,至于行军打仗,刘备向来是很自负的,从北方到荆州,从荆州到益州皆是亲历亲为,庞统算是刘备第一位军事高参,庞统之后便是法正。从屡战屡败到鼎立一方,刘备尝到军事高参带来的甜头,入蜀之后对法正的喜爱可想而知。

“主公之在公安也,北畏曹公之强,东惮孙权之逼,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;当斯之时,进退狼跋,法孝直为之辅翼,令翻然翱翔,不可复制,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’!”——《三国志.法正传》

法正在“京畿”法外杀人,有人劝诸葛亮弹劾他的公报私仇,诸葛亮却说出了难言之隐,他认为法正是难得的军事人才,刘备的事业还需要法正鼎力相助,现在弹劾于国家没有好处。一向法令严明的诸葛亮都惯着法正,可见法正确实是有过人之处,这个过人之处才是刘备器重的根本所在。事实也是如此,在建安二十二年(217),法正根据曹操的军事部署,猜测出了曹魏集团内部叛乱,于是建议刘备北伐,目标为汉中地区。并在法正陪同下,刘备开始对汉中用兵,历时两年占据汉中以及上庸三郡,刘备事业在此走向巅峰,魏军西线统帅夏侯渊亦因法正声东击西的战术被黄忠斩杀,这也是刘备集团第一次在正面战场大胜魏军。后曹操亲征时得知是法正策划谋取汉中,感慨“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,必为人所教也。”

由此也可看出,法正是继庞统之后,刘备身边最得力的军事高参,汉中之战胜利后,诸葛亮的“隆中对”才算真正意义上达成第二个战略目标,即“跨有荆、益”。所以二人对比一下,我认为诸葛亮在于略、法正在于谋,略为宏伟战略的构划,谋为战场多变时的奇策,与其说诸葛亮视法正为刘备辅翼,不如说是他宏伟战略计划最信赖的执行者,所以诸葛亮不是不敢得罪法正,而是对法正有所期待。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也被推上军事家的“风口”,这里不可否认他的军事作为,无论是平定南方少数民族,还是北伐关陇地区,诸葛亮是有成就的,但正如陈寿评价的一样,诸葛亮北伐最艰难的是没有一个像他自己一样的人,能够在后方提供足够的支持,所以能有一位像法正这样的军事高参,对刘备是幸事,对诸葛亮也是幸事。

刘备晋位汉中王后封赏臣下,许靖为文臣之魁首汉中王傅,旨在拉拢东州派人心;法正因汉中之战首功位列文臣次席,官拜尚书令,展现刘备有功必赏的同时,也展现了其扩大事业的野心,因为他还需要法正开疆扩土;刘巴以尚书位列第三,是以荆州派大佬的影响力拉拢荆襄人才。随后从官职上封了关、张、马、黄四方将军,关、张为元老派,也是武将里出类拔萃的人才,无可争议;马超为陇右贵族,东汉朝廷所封都亭侯,因家族羌人血统,深得羌胡之心,这个任命也没有问题;至于黄忠,汉中之战斩杀魏西线统帅,又是荆襄降将的代表,既带有表彰之意,又带有安抚之心。后破格提拔了魏延做汉中太守,晋镇远将军,这个任命最出乎意料,糜竺此时挂安汉将军。按照东汉官制,四方将军之后为四征将军,四征之后为四镇将军,四镇之后为四安将军,这里虽在镇安之后加杂号,但按理说应该是镇大于安。魏延与糜竺到底谁排前列,已无可考,但魏延镇守汉中,实权已经更大,这个更能体现刘备扩大事业的野性,汉中已经是蜀汉政权的前沿阵地,唯才是用的观念与法正的任用异曲同工。

综上所述,刘备器重法正是以其军事能力为基础,性格上的缺陷对于玩透人际关系的刘备而言显得更容易驾驭,在权衡各派利益时,法正代表东州派,以能力为基础掌实权,以派别为导向居高位,所以在晋封汉中王后,法正能够成为蜀汉尚书令。反观诸葛亮,刘备称王时并没有提拔诸葛亮,但诸葛亮先前以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,那么刘备称王后,他理当还是署汉中王府事,仍然是核心圈的人物。刘备在汉中战场时,曾令诸葛亮调兵支援,说明诸葛亮是留镇成都里的大总管,这种开府分槽的权力架构在汉末属于常见。诸葛亮并非不受器重,而是作为刘备的肱骨,配合主公让出有限的官职用于拉拢人心和安抚降将,这才是政治智慧的体现,但法正终究是东州代表,他便不适合让出职位,反而越加官进爵,越显得刘备宽厚仁义。

参考资料:《三国志》、《后汉书》

建安时期,法正和孟达一起投奔刘璋,刘璋不识才,让法正做了一个县令,法正是个人才但是情商不高,与一些官员的关系处理的不是太好,有一种怀才不遇的苦闷心理。但是益州别驾张松非常赏识法正,认为法正是个人才。

后来,刘备进川打刘璋占居四川,法正投奔刘备,提出不少关于治理蜀地的良策,受到刘备的重用,最主要的是法正协助刘备打下了汉中。说刘备器重法正不重视诸葛亮是不对的,因为法正是蜀地的士族和名士而且很有才能,重用法正有利于安抚蜀地的各个士族和民心,对于刚刚进蜀地立足未稳的刘备是有百利无一害的!

 
打赏
 
更多>同类资讯
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